|
|
|
一連七次追訪不同領域專業的基督徒,有的是香港影評人協會理事,有的是《飛紙仔》創刊人,有的是社署臨床心理學家等等。透過與他們傾談,讓我們深入分享、聆聽他們不同的故事,不論是神對他們的呼召,或是不同專業要面對的種種辛酸。享受與他們對談的過程,也擴闊了我們的視野,發現世界上仍有許多弟兄姊妹熱心地在其崗位上為主作見證、幫助有需要的人。
一位資深社署臨床心理學家。相比前幾位探訪的嘉賓,林姊妹的專業令她面對更大的衝擊及挑戰。她的專業準則,限制她不能直接引導client相信某一個信仰,以及她必須從client的故事中抽離出來。在訪問中,她媞及若client相信佛教,她必須利用佛教思想幫助client。若client面對父母離婚或失戀問題,她一定要讓自己抽離,不能代入他們的故事,才能客觀地分析client的心理狀況。
現在以她的經驗,只要與client一個半小時交談,便能清楚了解client的性格或心理狀況。說到這裡,不禁讓人感到心寒。只是交談幾句,她便能輕而易舉知道你是一個怎樣的人!?
她在訪問過程中提及,若她對信仰稍有懷疑或不堅定,很容易會走火入魔。要隨時準備與client探討其他宗教,或指出某些宗教概念能幫助、開導client,當然她要對其他宗教有一定程度的熟悉。那麼她就更容易在信仰上站不住腳而跌倒。
另一方面,面對client流著眼淚及無助的眼神,她仍要保持冷靜及無動於衷,才能以一個局外人的身分,替client客觀地分析整件事。
對於calling,她並沒有一個清晰的答案,可是她知道現在這條路是神為她預備的。從前她是一名中學的社工,現在她是一位社署臨床心理學家。她的一句說話:「我認為calling並非是一份職業,而是一種態度。」我覺得這句說話十分有意思,我想神並非一定要我們人人都作傳道人,祂只是想我們認清自己的角色。正如林姊妹所說,可能有些人喜歡在會堂做夫子教訓人;有些則選擇做農夫,在田間留些麥穗給窮人。兩種角色並沒有衝突,只是並非每個人都能認清自己的角色。
我十分欣賞林姊妹勇於接受工作上面對的種種挑戰,她充滿著魄力及期待。臨床心理學家是一個專業,但我想並非人人都可以承任自如。我覺得神是公義、公平的,祂給我們各人有不同的恩賜,希望我們能安守自己的本份,互相效力榮耀神。
下午二時在教會副堂看見一副熟悉的臉孔--鄭邦淑姊妹。我與她曾有數面之緣,因大家曾參與由港大基督徒團契舉辦的復興活動。但我對她的認識只流於知道港大社工系是她的第二個學位。
邦淑預備好了powerpoint 便開始她的故事。
「你們曾經不甘心嗎?」
「你們曾經對於一些事,有心跳的感覺嗎?」
「1988年來到香港,剛巧翌年89民運,我第一次看到世界的真相,原來世界並不只課本中的「祖國愛我,我愛祖國」,真的很震撼!
「小學生時代的震撼一直影響著我,祖國從來是令我心跳的地方,但我不知道神的計劃究竟是什麼,直至高中。當時的我不甘心於平板的教會生活,每一天就只是返團契,上崇拜,實在是一個木頭的信仰,於是我去了參加FES 舉辦的一些活動,在那裡認識了很多不同地方的火熱的基督徒,真的很開心。他們有很多回到中國的活動,但我本身因為金錢的關係,要到大學畢業後找到第一份工作,才有機會計劃計劃。
「我大膽地向上帝祈禱回祖國的事情,後來上帝真的應允了我的禱告!! 當時自己一人便回到國內的一家孤兒院做義工。那裡的小孩大部份都是殘障的,尤其腦部殘障,很多都是一出生便被家人放在孤兒院門口。但感恩的是,有不少外國人士都會來領養小孩,而我們義工的工作,便是幫助小孩與外國人溝通,對他們而言,外國人的藍眼睛、金頭髮真是很恐怖,就像外星人一樣,所以他們都需要好些時間才適應。在相片中有不少的小孩都是很可愛的,眼睛大大的,但其實他們有部分是失明、失聰、啞等等,實是可惜。
「就在我當義工的最後一天,總管告訴我們,其實這些小孩之所以會有不自然的肥胖,或其他外表上的不自然,是因為他們要在短時間內令本來瘦骨嶙峋的小孩,一下子變得肥肥胖胖,惹人憐愛,所比會用不適當的中藥,給他們「補充」一下養分,好增加他們對領養人士的吸引力。當我聽到這裡,實在不能夠想像那些大部分在國內的孤兒是怎麼樣,我的心跳再一次強烈起來。
「回到香港後,我一直放不下那些孤兒。後來在報章上看到國內聘請有關孤兒院的人員,是全職的,我便一直祈禱,最後大膽的應徵。原本恃著會操一口普通話,預計事情會比較容易一點。但上到北京的孤兒院,才發覺事情完全是非我所想。
首先,那裡的人都在說不同的方言,別人根本聽不明甚麼普通話。第二,原來我是負責監督孤兒院的建造,完全不懂得任何關於這方面知識的我,真覺萬分感恩,因上帝賜下不同的人,來解決不同的問題。
但另一個大問題,就是我和另一位女同事要不時與當地的官員開會,他們都是曾經歷很多大事的中年男人,而我們在他們眼中只是兩個甚麼也不懂的女孩子,所以每當我們其中一個向他們講解時,另一個就會不斷的禱告,事情就是靠這樣逐一解決。
最後,一間外型非常有外國風格,但內裡仍結構簡陋的孤兒院,便終於落成了。
「跟著,就是要不斷向當地照顧那些小孩的工作人員,解釋一些照顧上的細節及重要性。」
她數年來的故事,就在這一個多小時內說完了,我們都期望數年後,再與她分享自己的故事。
你羨慕邦淑的經歷嗎?
她就是因為心中的感動、一點的勇氣,就靠著神的信心走出一條特別的路來。
邦淑的分享並不是最觸動我的地方,反而是她及後所說的一番話,鼓勵了我。
她說:「回想剛入大學的那幾年,真是不堪,因為AL 考得不理想,所以進了一間我不喜歡的學院,讀我不喜歡的學科。跟著的一年都沒有真正的讀書,GPA 也真的很低,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。」
剛巧我在visit 的前一晚也派了GPA,成績當然不理想,唯一找到的安慰就是堂友的成績。邦淑的話就好像道出了我這一個sem 的心態,我就好像其實尚未進入大學,還在用應付公開考試的心態面對大學的考試,只懂到最後一個考試才衝刺,但這樣不單不能拉高我的分數,還錯誤地了解大學的作用。
大學只有三年,第一年已經過去了,因為不甘心而住hall,要向別氏證明住hall也可以好好控制、分配時間。這一年卻讓我知道自己的弱點,畢竟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下,很難掩藏自己的特性和與眾不同的地方。這一年的得著實在不能以成績來衡量,但這樣的成績告訴我,我的時間分配還得有著改善。
淚流滿面的我其實在自責。
每一個經歷都能帶來不同的後果,但當有不甘心的時候,不要怕別人怎樣看,不要怕事情做得不如理想的後果,沒有人能蓋住你心裡的感動,放膽去做,只要靠著神,沒有一件事是不能的。
|
|
|
|
|
|